;
團體會員名稱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單位/院系/研究組Logo: |
![]() |
單位/院系/研究組網址: | http://www.dicp.ac.cn/ |
單位/院系/研究組簡介: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于1949年3月,當時定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后幾經更名,1962年正式命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來,大連化物所通過不斷積累和調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連化物所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2007年經國家批準籌建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2010年8月,大連化物所在“創新2020”發展戰略研討會中將所發展戰略修訂為“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生物技術和先進材料創新協調發展,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重點學科領域為: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大連化物所圍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于2011年10月啟動了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DNL)的籌建工作,DNL是我國能源領域籌建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共規劃籌建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低碳催化與工程、節能與環境、燃料電池、儲能、氫能與先進材料、生物能源、太陽能、海洋能、能源基礎和戰略、能源研究技術平臺等11個研究部。大連化物所還擁有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中心、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大連化物所圍繞國防安全、分析化學、精細化工和生物技術廣泛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設立化學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精細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術研究部等五個研究室。另外,大連化物所還與國外著名大學、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設立了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法可持續能源聯合實驗室、中德催化納米技術伙伴小組、中韓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和 DICP-BP能源創新實驗室等十幾個國際合作研究機構。 自建所以來,大連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及一大批高素質研究和技術人才,先后有16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位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8人,引進百人計劃42名。截止2012年底,全所共有職工1028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45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346人。大連化物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培養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具有化學和化工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的審批權,截止 2012年底,共有博士生導師105人,碩士生導師189人,在讀研究生76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13人,碩士研究生253人。已培養研究生1938 名,其中博士1181名。設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94人。 1956-2012年大連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750多項,曾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30多項,其中獲得國家獎勵85項,中科院、省部級一等獎70項。 1950-2012年發表論文總數13600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3的2023篇。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發表SCI論文7238篇,120余篇學術論文發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學術刊物以及相關學科頂級刊物上。出版科技專著57部。 截止到2012年底,我所累計申請專利3678件,其中發明專利3438件,累計專利授權166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477件,累計申請國外專利220多件,其中PCT申請150多件,獲得國外專利授權50多件。 大連化物所主持出版國內催化領域和色譜領域核心期刊《色譜》和《催化學報》以及英文學術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學)(原名為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天然氣化學),2013年1月更名)。其中《催化學報》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學)被SCI-E收入。 |
主要產品/研究方向: | 暫未填寫 |